张致一教授生前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以多途径的培养方式促进研究室科研队伍的成长。具体举例说:(1)早在50年代他建议在高等学校的生理学课程中增加生殖生理学内容,并亲自去学校讲课;以后又在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开设研究生的生殖生物学课程;(2)在60年代初,研究室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尚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开始培养研究生;与此同时,不仅选送科研人员去国外学习,并经常派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各类学习班或向名师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3)每当他参加学术会议的同时,一定要安排时间,亲自对中、青年科学工作者讲述做科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4)在文革前,当一般人尚未认识到科研人员掌握外语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学习先进技术的必要条件之一时,他组织研究室内科研人员亲自讲授英语课程。他为了提高科研人员书写科学论文的水平,尽管在百忙中也要逐字逐句,一遍又一遍地为我们修改中、英文论文稿。到八十年代,正值我国开放政策逐步深入时期,张致一教授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的职务,在此期间,他对人才培养的举措方面达到了顶峰。他想方设法与美国洛氏基金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上著名的研究机构多方联系,并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些机构的基金,有计划地派遣研究室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进修。他十分明确科研队伍的建立是弥补我国在文革后科研人员层次断缺和迅速推动我国科研水平与国际科研水平接轨的关键问题之一。他曾说过:“宁愿在近几年内少出一些论文,也要有计划地派科研人员出国进修,以掌握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思路。”张致一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在当时他为一个个科研人员出国进修写推荐信,就耗费了他难以计算的日日夜夜和晨曦时光。
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七十年代末他提出并实现了在生物学部内,对部分的科研经费由直接拨款制度改为蕴有竞争性的基金申请制度。由此,在较短的时间内促成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改革了我国科研经费的分配制度。
在与张致一教授共同工作的日子里,我们能直接听到他谈及对我们研究室的期望。他期望着研究室要拥有多学科的科研人才,目的是为形成一个具有各学科协同作战能力的团队;他期望着这团队能搞出造福人类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荣获诺贝尔奖,为祖国争光。
祝愿当今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早日实现张致一教授的这一期望!
张致一教授在研究室工作的最后一天,就是他急诊住医院的那一天。他实践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豪言。
|